cathy的博客

快速理解SPI总线协议及SPI时序图,就是这么简单!

SPI,是英语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缩写,顾名思义就是串行外围设备接口。SPI,是一种高速的,全双工,同步的通信总线,并且在芯片的管脚上只占用四根线,节约了芯片的管脚,同时为PCB的布局上节省空间,提供方便,正是出于这种简单易用的特性,现在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。

SPI是一个环形总线结构,由ss(cs)、sck、sdi、sdo构成,其时序其实很简单,主要是在sck的控制下,两个双向移位寄存器进行数据交换。

下面为一种情况例举:

上升沿发送、下降沿接收、高位先发送。
上升沿到来的时候,sdo上的电平将被发送到从设备的寄存器中。
下降沿到来的时候,sdi上的电平将被接收到主设备的寄存器中。
假设主机和从机初始化就绪:并且主机的sbuff=0xaa (10101010),从机的sbuff=0x55 (01010101),下面将分步对spi的8个时钟周期的数据情况演示一遍(假设上升沿发送数据)。

新方法讲解三极管工作原理分析!精辟、透彻

随着科学技的发展,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晶体三极管作为电子技术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常用器件,其原理对于学习电子技术的人自然应该是一个重点。

三极管原理的关键是要说明以下三点

1、集电结为何会发生反偏导通并产生Ic,这看起来与二极管原理强调的PN结单向导电性相矛盾。

2、放大状态下集电极电流Ic,为什么会只受控于电流Ib而与电压无关,即:Ic与Ib之间为什么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放大倍数关系。虽然基区较薄,但只要Ib为零,则Ic即为零。

3、饱和状态下,Vc电位很弱的情况下,仍然会有反向大电流Ic的产生。

很多教科书对于这部分内容,在讲解方法上处理得并不适当。特别是针对初、中级学者的普及性教科书,大多采用了回避的方法,只给出结论却不讲原因。即使专业性很强的教科书,采用的讲解方法大多也存在有很值得商榷的问题。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讲解方法的切入角度不恰当,使讲解内容前后矛盾,甚至造成讲还不如不讲的效果,使初学者看后容易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。

传统讲法及问题

详解51单片机基本硬件结构

硬件结构

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是由CPU、ROM、RAM等组成,现在介绍外部引脚。如图1-3所示为单片机的引脚图,这就是实验中要用的89C51单片机的外部引脚图。如表1-3所示为89C51单片机引脚分配表。

“图1-3 89C51单片机的引脚图”
图1-3 89C51单片机的引脚图

“表1-3 89C51单片机引脚分配表”
表1-3 89C51单片机引脚分配表

端口结构分析

硬件工程师都是怎么设计电源正负极反接保护电路的?

硬件工程师的很多项目是在洞洞板上完成的,但有存在不小心将电源正负极接反的现象,导致很多电子元器件都烧毁,甚至整块板子都废掉,还得再焊接一块,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?

首先粗心不可避免,虽说只是区分正负极两根线,一红一黑,可能接线一次,我们不会出错;接10次线也不会出错,但是1000次?10000呢?这时候就不好说了,由于我们的粗心,导致一些电子元器件和芯片烧坏,主要原因是电流过大使元器件被击穿,所以必须采取防止接反的措施。

一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:

01、二极管串联型防反接保护电路

在正电源输入端串联一个正向二极管,充分利用二极管正向导通、反向截止的特性。正常情况下,二级管导通,电路板工作。

“”

当电源接反时,二极管截止,电源无法形成回路,电路板不工作,可以有效的防止电源接反的问题。

开关电源工作时,如何抑制纹波和减小高频噪声?

开关电源纹波的产生

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输出纹波降低到可以忍受的程度,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尽量避免纹波的产生,首先要清楚开关电源纹波的种类和产生原因。

随着SWITCH的开关,电感L中的电流也是在输出电流的有效值上下波动的。所以在输出端也会出现一个与SWITCH同频率的纹波,一般所说的纹波就是指这个。它与输出电容的容量和ESR有关系。这个纹波的频率与开关电源相同,为几十到几百KHz。

另外,SWITCH一般选用双极性晶体管或者MOSFET,不管是哪种,在其导通和截止的时候,都会有一个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。这时候在电路中就会出现一个与SWITCH上升下降时间的频率相同或者奇数倍频的噪声,一般为几十MHz。同样二极管D在反向恢复瞬间,其等效电路为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串联,会引起谐振,产生的噪声频率也为几十MHz。这两种噪声一般叫做高频噪声,幅值通常要比纹波大得多。

如果是AC/DC变换器,除了上述两种纹波(噪声)以外,还有AC噪声,频率是输入AC电源的频率,为50~60Hz左右。还有一种共模噪声,是由于很多开关电源的功率器件使用外壳作为散热器,产生的等效电容导致的。因为本人是做汽车电子研发的,对于后两种噪声接触较少,所以暂不考虑。

开关三极管的使用误区

数字电路设计中,常常需要把数字信号经过开关扩流器件来驱动蜂鸣器、LED、继电器等需要交大电流的器件,用得最多的就是三极管。然而在使用过程中,如果设计不当,三极管就无法工作在正常开关状态,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。

“”

如图(a)所示,用NPN三极管,蜂鸣器连接到三极管的集电极,驱动信号是常见的3.3V或者5V TTL电平,高电平导通,电阻按照经验值取4.7KΩ,三极管导通时假设高电平为5v,基极电流为:

Ib=(5-0.7)V ÷4.7KΩ = 0.9mA

它可以使三极管完全饱和。

如图(b)所示,用NPN三极管,同样把蜂鸣器连接到三极管集电极,不同的是 是还用的驱动信号是5V的TTL电平。

以上两个电路都可以正常工作,只要PWM驱动信号工作在合适的频率下,蜂鸣器(有源)就会发出最大的声音。

PCB设计当中 走线 的设计规范

作者: 郑振宇

上一期我们和大家分享了 “PCB设计当中 过孔 的设计规范” 这一期我们再继续来分享这篇 PCB设计当中 走线 的设计规范

1、为满足国内板厂生产工艺能力要求,常规走线线宽≥4mil(0.1016mm) (特殊情况可用3.5mil,即0.0889mm);小于这个值会极大挑战工厂生产能力,报废率提高。

2、走线不能出线任意角度走线挑战厂商生产能力,很多蚀刻铜线时候出现问题,推荐45°或135°走线,如图1-1所示。

PCB设计当中 过孔 的设计规范

过孔(via)是多层PCB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钻孔的费用通常占PCB制板费用的30%到40%。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,一个过孔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,一是中间的钻孔(drill hole),二是钻孔周围的焊盘区,这两部分的尺寸大小决定了过孔的大小。很显然,在高速,高密度的PCB设计时,设计者总是希望过孔越小越好,这样板上可以留有更多的布线空间,此外,过孔越小,其自身的寄生电容也越小,更适合用于高速电路。但孔尺寸的减小同时带来了成本的增加,而且过孔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的减小,它受到钻孔(drill)和电镀(plating)等工艺技术的限制:孔越小,钻孔需花费的时间越长,也越容易偏离中心位置;且当孔的深度超过钻孔直径的6倍时,就无法保证孔壁能均匀镀铜。

因此综合设计与生产,我们需要考虑以下问题:

1、全通过孔内径原则上要求0.2mm(8mil)及以上,外径的是0.4mm(16mil)以上,有困难地方必须控制在外径为0.35mm(14mil);

基于STM32的串口循环队列

先说串口,这个应该都知道吧!(不知道的童鞋,先把基本功学好)大部分单片机或者处理器都会带一个或者多个串口,方便进行数据的通信。

那么串口的循环队列是什么?这里以STM32的串口为例,进行解释说明。

假设串口一次只发一个数据,这倒是简单了,每次只对这一个数据进行判断,然后处理相关指令。但现实不会一直都这么美好,很多时候你收到的可能是一大串数据,你要先小心翼翼的把它们存好,然后再依次判断这里面有哪些指令要处理。

“”

假设你定义了一个30个元素的数组a[30],每次串口收到数据都往里面存,存的时候地址加一。这个操作很简单吧,应该是都会的。

但是取的时候怎么取?你收到的指令可能是2个数据,也可能是3个数据,几种长度不一样的指令混在一起。

一次从数组里读出几个数据?怎么快速腾出已读数据的位置?还是一次都读完,然后整个数组清零?

先说一次读完,然后清零的这个方法为什么不行。

工程师必看!超详细电子元器件选型指南(电感器)

能产生电感作用的元件统称为电感元件,也称电感器,常常直接简称为电感(Inductor), 在电路中用字母“L”表示。电感器依据电磁感应原理,由导线绕制而成,在电路中具有“通直流、阻交流”的作用。在电子整机中,电感器主要指电感线圈和变压器等。

一、基础知识

在导线或线圈中通过电流时,其周围会产生磁场,当电流发生变化时,线圈周围的磁场也会发生变化。变化的磁场可以使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,这就是自感作用。表示自感能力的物理量称为电感。能够产生电感作用的元件称为电感器。

如果在通以交流电的线圈的磁场中,放置另一只线圈,在此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,这种现象叫做互感。变压器就是运用互感作用的电感器。

(一)电感器的分类

电感器通常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应用电感作用的电感线圈。另一类则是应用互感作用的变压器。

1.电感线圈的分类

电感线圈种类繁多,按照结构分有固定电感和可调电感。

(1)固定电感:为了增加电感量和Q值并缩小体积,线圈中常放置软磁材料制作的磁芯或硅钢片制作的铁芯,故又有空芯电感器、磁芯电感器和铁芯电感器。